首页 >> 综合 > 严选问答 >

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出处

2025-10-23 20:14:40

问题描述:

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出处,真的急需答案,求回复求回复!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10-23 20:14:40

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出处】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,常被用来表达对精神生活和文化修养的重视。这句话不仅富有哲理,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追求。

一、诗句出处总结

这句诗出自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(苏东坡)的《于潜僧绿筠轩》。原诗为:

> 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

> 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

> 人瘦尚可肥,俗士不可医。

这首诗通过对比“食肉”与“居竹”,表达了诗人对高雅精神生活的向往。他认为,即使没有肉吃,也不可以没有竹子相伴;因为没有肉只是身体瘦弱,而没有竹子则会使人变得庸俗,难以救药。

二、与表格展示

项目 内容
诗句原文 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
出处 苏轼《于潜僧绿筠轩》
作者 苏轼(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)
创作背景 此诗是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所作,借竹子表达对高洁人格和清雅生活的追求。
诗句含义 表达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:无肉可瘦,无竹则俗,强调文化修养的重要性。
思想内涵 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平衡,倡导以文化陶冶情操、提升人格境界。
现实意义 鼓励现代人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,不被物质所束缚。

三、延伸思考

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在当今社会,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享受,却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充实。苏轼的这句话提醒我们,真正的富足在于内心的丰盈,而不是外在的奢华。

无论是居住环境还是个人修养,都应该像竹子一样,清雅脱俗,挺拔坚韧。这种精神追求,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
如需进一步探讨苏轼的其他作品或类似诗句,欢迎继续提问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