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综合 > 严选问答 >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

2025-09-13 20:14:33

问题描述: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急求答案,帮忙回答下

最佳答案

推荐答案

2025-09-13 20:14:33

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】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,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月夜漫步承天寺的情景,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豁达的心境。以下是对该文的原文、翻译以及。

一、原文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,夜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户,欣然起行。念无与为乐者,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。怀民亦未寝,相与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积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横,盖竹柏影也。何夜无月?何处无竹柏?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。

二、翻译

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,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,看到月光照进屋里,便高兴地起来散步。想到没有人可以一起欣赏这美景,于是就去承天寺找张怀民。张怀民也没有睡觉,我们一起在庭院里散步。庭院里的月光像清澈的水一样明亮,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,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。哪一夜没有月亮?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?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。

三、与表格对比

项目 内容
作者 苏轼(北宋)
文体 散文
写作时间 元丰六年(1083年)十月十二日
地点 承天寺
主要人物 苏轼、张怀民
主题思想 表现作者在逆境中乐观豁达的情怀,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感悟
语言风格 简洁明快,富有诗意
情感表达 欣赏月色的愉悦,对友情的珍惜,对人生际遇的感慨

四、赏析要点

- 意境深远:通过“庭下如积水空明”等描写,营造出一种空灵、静谧的月夜氛围。

- 哲理意味:结尾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”道出了作者在贬谪生活中的自我安慰与超然态度。

- 情感真挚:文中虽无华丽辞藻,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珍视。

五、结语

《记承天寺夜游》虽短,却蕴含深厚的情感与哲思。它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,更是一篇体现作者心境与人生观的作品。通过对月夜景色的描绘,苏轼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豁达与从容的精神风貌。

  免责声明: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,不代表本网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。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